新浪财经

明星资本化“芳华已逝” 影视明星IP归于理性

新京报

关注

明星资本化“芳华已逝”影视明星IP归于理性

优质内容生产需要回归理性,脱离资本泡沫的裹挟,摒弃“明星资本化”的喧哗。

《芳华》对于投资方来说,目前7亿多的票房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该片必须获得7亿以上票房,否则无法完成华谊兄弟当初收购冯小刚东阳美拉时定下的对赌协议,《芳华》是东阳美拉完成业绩承诺的第一份成绩单。

但《芳华》的热映,一向敏感的资本市场却波澜不惊。A股20多家影视股尤其是制作方华谊兄弟股价连跌多日。一个令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前几年一度如日中天、受到资本追逐的“明星资本化”已经悄然消退,资本对于影视明星IP已经归于理性。

前几年,在泛娱乐化大潮下,明星、大IP资本化如火如荼。相应地,影视行业证券化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内影视娱乐公司IPO上市或者登陆新三板挂牌,从早期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录百纳、新文化,到近期的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幸福蓝海、唐都影视,A股影视公司已有20多家。

第二阶段就是在国内影视娱乐公司大都IPO上市背景下,非影视公司跨界并购中小型影视娱乐公司,将这些影视公司装入上市公司,提升公司估值,进行资本套利游戏。彼时,各路资本掮客、公司高管甚至煤老板纷纷跨界“触电”,影视公司大幅溢价,二级市场对影视公司大肆追捧。

第三阶段,监管层对高溢价并购重组影视娱乐公司进行限制后,影视行业进入泛娱乐化时代,明星、娱乐大IP成为稀缺资源,各路资本转而追求明星IP。同时,部分影视明星也进入一级市场,成为投资明星,“双料明星”闪耀娱乐资本圈。

在资本加持和裹挟下,明星资本化诞生了各种套路,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资本玩家”。作为早期登陆创业板的华谊兄弟,是A股第一家纯正的影视公司,明星资本化也由其发端。高溢价收购、收购空壳公司、营收空白、对赌协议、减持买字画,都与华谊联系在一起。当年,从浙江常升到东阳浩瀚、东阳美拉,华谊为完成这三笔明星公司收购,共付出了20.58亿元的现金。

明星资本化逐渐演变为明星泡沫化,影视公司对于明星IP纷纷一掷千金。2016年,唐德影视以8亿高溢价收购范冰冰名下一空壳公司51%的股份。此前,暴风科技为账面价值仅有3835万元的稻草熊影业60%股权开出了10.8亿元的天价。2015年上半年,影视娱乐、游戏创业公司大都获得了资本盲投。

然而,影视行业的特性决定了这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一部作品热映,可能让公司利润翻番,估值快速上升。但热映作品总是少数,大部分作品归于平淡,甚至无法上线或者播出。

时隔两年之后,明星资本化泡沫终于逐渐破灭,热衷明星资本化的影视、投资双栖明星也栽了跟头。赵薇高杠杆收购万家文化受到证监会处罚,还将面临投资者诉讼索赔。华谊兄弟也收到浙江监管局警示函,原因是未能对2015年合并报表范围内两家子公司的收入来源进行及时、完整地披露。

当年,这些明星的个人收入全部纳入了公司财务报表中。明星个人收入本应属于公司成本,而影视公司反而偷天换日将明星巨额收入赫然列入公司利润,这是典型的影视资本化套路,典型的数字套利游戏。

而这一切,离不开对赌协议。根据当时的收购方案,6位明星股东承诺东阳浩瀚每年净利润比上一年度高15%,以2015年的9000万元计算,2017年需要完成1.19亿元净利润。当公司营收不及预期,明星收入列为公司利润的资本游戏便成为公司的财务选择。

这就是过去多年A股影视公司奉行的明星资本化套利游戏,华谊兄弟姗姗来迟的公告和浙江证监局的警示函,将这一资本套路昭告天下。

但《芳华》确实是一部优秀电影,也从侧面说明了优质内容生产需要回归理性,脱离资本泡沫的裹挟,摒弃“明星资本化”的喧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