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老夫舒卷学春云

经济观察报

关注

  老夫舒卷学春云

  章诗依

  845

  2017-11-13

  章诗依

  徐燕谋是复旦大学英文系三大著名教授之一,1986年3月26日,因文革时期落下的怔忡旧症发作,自投于井。《徐燕谋诗草》由钱钟书作序,于徐燕谋辞世的当年冬天印成,编辑者为徐燕谋女婿潘兆平。诗集由徐燕谋生前好友、书法家郭晴湖用“荣宝斋印制”的诗签手写誊录,以线状石印本行世,用以分赠亲友,印数仅200册,可谓弥足珍贵。笔者于近年淘得一册,于晨昏间时或展卷摩挲、诵读,从字里行间体会先贤充满动荡与磨难的一生,以及那一代学人的精神生命。

  徐燕谋去世的消息在当时的学人中造成很大冲击。施蛰存先生闻讯写了悼念文章,文中说,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他在光华大学兼课,在教师休息室中经常碰到徐燕谋,从几十次的短暂闲谈中,感觉到徐中英文都有根底,不是一般的英文教授。徐燕谋的个性、修养尤其给施蛰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襟抱冲和谦退,遇到我们二人意见有不同的问题,他从来不争不辩,微笑而已。”

  著名学者陆谷孙是徐燕谋的得意弟子,由于父亲早逝,他与恩师之间,谊同父子。徐燕谋去世后,陆谷孙为恩师写下许多感人的回忆文字,这些文章,收入《余墨集》一书中。他笔下的徐燕谋栩栩如生,虽朴实无华却光彩照人。其穿戴,是外文系最没有一点儿“洋气”的人,蓄一头板寸发,脚踏黑布鞋,爱吃肉做诗,似更像一位中文教员。在徐主讲的英国散文课上,会不时引用汉语的札记、小品名篇,以为对比映照,或在滔滔不绝的英语讲课过程中夹杂着“性灵”、“机趣”、“兴会”、“气韵”等难以译成贴切外文的汉语文评术语,到了研究生阶段,在他布置的课业中更有刘勰、钟嵘、司空图等的文论、诗论。

  而陆谷孙笔下最令人难忘的,是徐燕谋在课堂上的风采:他“总是早早来到教室,踱着步吸烟‘热身’,讲课时也不喜居高临下站定在讲台,而是好在学生座席间的过道中穿行,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哪位学生要是‘参与意识’特别强,抬头与他四目对视,或做出会意的表情,他便驻足与这名学生‘对话’一番,讲到得意处还会朝学生的肩部猛击一掌,然后扬声笑着去寻找下一个‘目标’”性格如此鲜明而又如此享受讲课的老师,一般恐怕只会在电影中才看得到吧。

  徐燕谋的笑声一度成为复旦外文系的招牌。不过,这笑声定格在文革。文革爆发后,随着外文系杨必(杨绛的胞妹)、刘德中等优秀教师因不堪凌辱含冤自尽,徐燕谋变得缄默了。后来,他又以65岁的病躯,被迫疏散“下乡”,心灵受到刺激,每日要服9粒安眠药才能入眠。施蛰存自承与徐燕谋并无深交,但他从徐所做的诗中,读出徐燕谋是一个人格高洁的人。对此,陆谷孙的回忆,提供了了解徐燕谋人格的罕见细节:徐去世后,人们料理后事时,看到其公费医疗卡上仅有两三项记录,从退休到辞世的十多年间,多病的徐燕谋一直自费求医购药,花去公帑不到10元!

  徐燕谋与钱钟书关系非同一般。二人同在苏州一所美国教会中学读书,徐燕谋毕业后入读上海光华大学,成为钱钟书父亲钱基博的学生,并且深受后者赏识。1939年11月,徐燕谋与钱钟书等6人,结伴从上海出发,前往湘西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这段艰苦备尝的经历,后来被钱钟书借用到《围城》里对方鸿渐、赵辛楣等人的湘西之旅的描写中,徐燕谋则在当时即写下1870字的五言长诗《纪湘行》,详细记录旅途始末及感受。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钱钟书任外文系主任,徐燕谋任讲师。期间,二人交情渐厚,也让钱钟书认识到徐燕谋的诗才,他评价徐燕谋“诗笔超妙,冠冕侪辈”而又“深藏若虚”。

  在蓝田时,钱钟书就曾为徐燕谋的诗集做过序。近半个世纪后的1985年,也即徐燕谋去世的前一年,他又为《徐燕谋诗草》作序。钱钟书一生极少为别人的书写序,但却两次为徐燕谋的诗集作序。诗集的最后,更有钱钟书手书徐燕谋的七首诗并附说明:“右诗六首皆燕谋去岁北游时写示,末首则君爱婿潘郎搜得,盖绝笔也。寓楼把别,遂隔幽明,追念平生,悲来横集。晴湖郭兄乃君执友,词翰双绝,为君写定全稿。因敬录寄供补遗云。”二人交谊之深,非比寻常。

  徐燕谋的诗,题材广泛而写作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可谓家国命运、时代风气的记录,也是知识分子心史的写真。其中五言长诗《纪湘行》,详述1939年与钱钟书等人逃亡湘西之旅的过程,可与《围城》中的描写相互参证,笔者将另文详细介绍。此处择要介绍其部分诗作,期能令读者管窥这位优秀学人的身世与个性。

  《徐燕谋诗草》的第一部分,收录诗人抗战时期的部分诗作。虽然数量仅有10余首,但从中却可以看到国难中一介知识分子的反抗,也可以看到某些国人的卑怯与自私。请看七律《日寇入上海租界,余辞教职,贫思戒烟》:饭余睡起最相思,曾是江湖慰别离。事类陶公绝旨酒,情同白傅遣杨枝。未除物欲刚焉得,难和时宜苦不辞。妇劝来年徐乃已,家风无愧戴盈之。日寇铁蹄之下,辞去教职的诗人断了经济来源,意欲戒烟,尽管诗的本事是沉痛的,但诗人却出之以轻松谐谑的态度:烟对诗人而言,是别离在外时的安慰之物,一朝戒掉,有如陶渊明戒酒、老年白居易遣散伺妾樊素,难免恋恋不舍。诗人的妻子劝他慢慢来,不要一下戒绝,却被诗人调侃为因主张逐步减税而遭孟子讥讽的戴盈之。妻子主动劝丈夫戒烟不要戒得太急,这一细节,可想见徐妻之贤惠与善解人意。

  抗战胜利,普天同庆,徐燕谋喜而赋诗:忽闻一夕净胡尘,齿豁头童及此辰。万姓同仇宜制胜,九原无术起成仁。久经丧乱稍能达,骤脱钩挛故怯伸。莫道诗人怀抱恶,翻随儿女一沾巾。此时诗人刚刚40岁,但历经风尘已头童齿豁,怎不令人感慨。不过,胜利之际,诗人很快想到的是那些杀身成仁、长眠地下的抗战烈士,既为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感到骄傲,复对烈士深致怀念之情。

  胜利后回到故乡苏州,诗人写有多首诗篇,抒发旧地重游的所见所感。其中七律《还乡视三殇冢》写道:三冢累累祖墓旁,几多欢笑此埋藏。久经丧乱成痴物,却又搔爬到故创。噪晓微禽如学语,摇风矮树想扶床。我怀凄绝堪谁告,诉与闺人恐断肠。物是人非,美好回忆在时光与国难的叠加中消逝,令人倍加神伤。

  苏州的祁巷小学前有两棵树龄达四五百年的巨大银杏树,树荫面积达半亩之谱,但却被徐燕谋族人卖给日寇用于烧火取暖。徐燕谋闻知这一消息,深为族人的此种行为感到耻辱,斥之为“无赖”,赋诗予以谴责,其一云:胡骑东来处处灾,故乡乔木尽薪材。谁知纵斧施斤者,曾沐清阴半亩来。此诗可谓自揭伤疤,也是少见的另类抗战民间史料。

  大革文化之命的文革对徐燕谋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动乱中,他尽毁少壮时期的诗作,变得沉默寡言,“是非窝里低眉坐,冷热场中合眼过”,他用这样的诗句描述自己乱世苟活的情状。1976年,在同系副教授杨必含冤去世8周年之际,他两次共写下5首七绝,寄托对这位高雅而薄命的才女的深切悼念。第一首的题记是:“我患风病而嗜红茶,杨必君劝我改饮绿茶,少刺激。因买祁门,忆君前言,而君已郁郁死八年矣。”诗云:杨家小妹好才华,劝我头风饮绿茶。终爱祁门浓似血,残阳色里吊虫沙。”

  随后又有《悼念杨必君意有未尽,更作四首》。其一:北宫婴是女儿身,几净窗明不受尘。我到小楼常局促,烟灰一撮恐污人。其二:我书未散苦无庐,君屋犹存恨失书。天上银河万斛水,难求升斗活枯鱼。其三:估铺狐裘稳称身,心头冷彻总难温。何堪重过邯郸路,不待霜风已断魂。其四:批评原不是揶揄,谁料中枢有鬼狐。君病缠绵故应死,沈忧我亦欲捐躯。

  其二、其三有注,分别为:“文化大革命中,君藏书尽失,我房屋紧缩,书皆束阁,两人如鱼失水。”“一日寒甚,遇君邯郸路,云冬衣已尽失,以六十元从估铺中易得敝裘御寒。”后四首,简白却蕴含深痛,为那个疯狂年代中知识分子的惨痛遭遇,也为民族荒诞而耻辱的这一页留存了真切的记录,是不可多得的诗史。

  徐燕谋自嘲“诗以背时知己少,语常违俗解人难”,但内心坚持信奉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对一些看不惯的现象都用诗做了反映,如《中枢屡屡保证科研教学人员应有六分之五时间从事业务,因忆昔年之憾》绝句三首:谁能忍耐无聊会,不断消磨有限年。口角流涎人半睡,老夫常醒只煨烟。清谈何止十年灾,虚耗英英一代才。屈指今朝有为者,阿谁不自白专来?不看路线逐时驯,今日仇雠昨日亲。我劝雨云翻覆手,虚心做好后勤人。此类诗作,放到今日流行的语境中,可谓吐槽之作,但因记录了特殊年代的风气而自有其价值。

  身为教授的徐燕谋在课堂上富于激情而法度谨严,但生活中并不古板,相反,是一个幽默、温厚的长者,《徐燕谋诗草》中的一些作品反映了这一面。如《谷孙娇女阿霁寄书来,字画秀丽,诗以宠之》:书来小字学簪花,赢得衰翁啧啧夸。涴壁顽孙知不胜,私心女子怨爷爷。“涴壁”意谓在墙上糊涂乱画,此诗记述了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因为爷爷频夸弟子陆谷孙之女的字画,以至于亲生孙子都吃醋了。用诗记述与弟子陆谷孙间的往来之作,诗集中还有多首,都饶富亲切、平等的意趣,如《谷孙赠我联云:羽扇纶巾名士度,芒鞋竹杖野人风。我不野无名,何敢当此,赋答一绝,夫子自道,庶几近焉》:颂德歌功同鼓吹,烹茶煮粥似佣厮。野人不野无名子,老作童孙句读师。活脱脱一副邻家老翁的形象。

  晚年徐燕谋的诗作,既有“自知老丑不求闻,粉黛难回旧笑颦。人说犹龙吾岂敢,老夫舒卷学春云”这类意绪通达的诗句,也有“神疲屏面常和梦,眼暗床头不放书”“旧友重逢疑隔世,好诗自写认他人”这样的叹老之什,不过,这些都是一个行至人生暮年的老者寻常的感慨。待他纵身跃入井中之时,人们才恍然发现,时代加于其心灵上的伤痕,是如此深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