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机构扎堆银行股 股价创新高未来分歧加重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本报记者 辛继召 深圳报道

随着银行股价的上涨,大型银行、股份行在内的部分银行创下历史新高。 7月26日,经过6年的震荡和今年以来的连续上涨后,工商银行股价一度触及5.66元/股,再创2008年1月以来9年的新高,尾盘报5.60元/股,当日上涨2.19%。招商银行股价25日盘中创历史新高后,26日尾盘收报25.46元/股,年初以来涨幅超45%。南京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价也较此前高点上涨。

“这半年,银行研究员终于等来了春天。”上海某券商银行分析师笑称,中报预期比较好,带来了股价的提升。

7月24日,招行首份公布的银行业绩快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招行营业收入下跌0.22%;净利润392.59亿元,同比增11.43%,利润增速重回两位数。资产质量也好转,招行上半年末不良贷款率1.71%,比年初下降0.16个百分点,这是招行不良贷款继今年一季度“双降”后,不良率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华南某股份行董办人士表示,股份行业绩增长原因主要在于营改增和资产质量好转。对于营改增,在银行收入端,去年前五个月业绩含税,今年价税分离;在成本端,今年的税务支出同比少了,都有变化。同时资产质量好转,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少增。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中收很难像往年那样增长。

“二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且普遍预期下半年韧性十足,作为周期股,银行经营业绩预期将持续好转”,北京某公募基金经理表示。 从股市本身看,机构抱团迎战蓝筹股也是银行股今年以来上涨的动力。

“实际上,银行的基本面和估值水平的对应关系在中期是存在的,在短期受流动性影响很大。比如4月、5月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股价天差地别。”北京一位银行业分析师指出玄机。

前述基金经理认为,成长股遭遇戴维斯双杀,市场避险情绪推动资金抱团银行股。2015年中之后,散户休眠,机构成交占比上升,高分红、低估值、大市值、高流动性银行股符合机构偏好。

在此情况下,资金具有马太效应,越涨越能吸引资金集中,最终逐渐凝聚市场共识,促成正向循环,形成鲜明的市场风格特征,这与2013年-2015年成长股走过的路类似。

在此情况下,随着银行股的上涨,分析师、投资人对银行股价的认识愈发背离。 一方面,机构抱团博弈银行等金融股。前述公募基金经理认为,来自市场资金对这类风格公募基金的持续性申购,是延长趋势延续时间的力量之一;而且,公募基金还在提高大盘蓝筹集中度。

根据中泰证券的统计,基金从2016年三季开始持续加仓银行股,目前持仓比例4.27%;今年二季度加仓较多,在行业中排位第5,持仓增加0.77%,仅次于非银、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电子。但相对标准行业配置比例仍是在所有行业中最低。

根据中泰证券的统计,基金从2016年三季开始银行股持续加仓银行股,目前持仓比例4.27%;今年二季度加仓较多,在行业中排位第5,持仓增加0.77%,仅次于非银、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电子。但相对标准行业配置比例仍是在所有行业中最低。

另一方面,分歧也在加大。“单纯讨论银行其实没意义了,股价跟着上涨50走的。”前述北京银行业分析师认为。上海某私募人士表示,在去杠杆等金融监管之下,银行金融股不断创新高,不太符合逻辑。但是机构投资者扎堆蓝筹股,就抬起来了股价。

此外,对银行而言,今年负债端压力尤为明显。央行7月25日公布的银行信贷收支表显示,国有大行的个人活期储蓄存款从1月末的16.75万亿下降至6月末的15.99万亿元,减少约7600万元。个人定期存款从1月末的13.67万亿微降至6月末的13.55万亿,降了1200亿元。

“中小银行也面临储蓄流失,主要表现在对公存款方面。”前述银行分析师表示,这使得中小银行资产增速迅速下滑,5月股份行资产同比增速11.5%为有记录以来最低增速。前述公募人士则认为,目前银行股还能持续,不适宜对抗趋势,只有等创业板出清见底了,集中抱团的资金就会松动,推动风格切换。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