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三板里的鲨鱼苗 IPO并非唯一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本报记者 常亮 上海报道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随着IPO发审速度提升的,还有后续加入IPO排队的企业数量增多,以及终止审核的企业陆续增加,沪深A股估值水平的持续下滑,新三板Pre-IPO跨市场套利逻辑已经开始遭到市场检验并有所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依托新三板融资制度发展起来的成长型、创新型企业,正在发生质变,有望巩固新三板市场依靠企业成长性获利的投资逻辑。

Pre-IPO分化加剧

2016年9月以来,Pre-IPO概念成为新三板市场压倒性投资逻辑,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对新三板独立发展的预期。

“最近来的几波投资人,基本上都会问我是否有上市计划,如果没有释放IPO信息,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杭州某新三板公司董事长刘雯表示。

“这类Pre-IPO投资只需明白两点:一是市盈率。目前A股IPO发行定价有23倍市盈率的政策‘天花板’,投资人尽量把进入时的市盈率压到20倍甚至15倍以内,留出一定的安全带。另一个就是确保公司申报IPO没有‘硬伤’。”易凯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冉日前撰文表示。

如何抢先投资于拟IPO新三板企业已成“显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声称“专注投资Pre-IPO”公司的私募基金亦批量出现,相关拟IPO企业老股转让需求亦急剧放大。

“目前老股转让的佣金费用一般可以谈到7个点以上,由于股份原始取得的成本比较低,转让方一般不会对几个点的费用太过挑剔。目前市场上需求很大,Pre-IPO股权某种程度上成为‘安全资产’。”北京新三板投资者王亦飞表示。

事实上,中旗股份(300575.SZ)、拓斯达(300607.SZ)等公司成功以新三板公司身份申报IPO成功上市,成为众多股权销售机构推销新三板股权的重要案例。

然而,随着近期迈奇化学IPO终止审核,新三板Pre-IPO投资的风险亦浮出水面。迈奇化学(831325)在其董事会决议公告中说明,由于业绩大幅下滑,将终止此次IPO。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是成功IPO的先决条件之一,投资者在新三板的Pre-IPO投资当中需要辨别企业的成长性与规范性,而这并非仅仅依靠财务指标等公开信息所能判断。

“我们建议投资者警惕财务数据发生异常变化、信披存疑的企业。”中泰证券新三板研究张帆团队认为。

“鲨鱼苗”孵化中

截至2017年4月19日,已经披露2016年年报的4836家新三板公司中,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的有853家,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有1242家,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有2052家。

真正依靠新三板创新制度获得发展的“鲨鱼苗”,正在为新三板建立依靠成长性获利的投资逻辑。

作为新三板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典型代表,仁会生物(830931)2016年年报于2017年4月19日晚间披露。

仁会生物2014年8月挂牌后,分别于2014年10月、2015年2月及2015年6月完成四次股权融资,共融资近3.99亿元。

年报显示,国家一类新药“谊生泰”(通用名“贝那鲁肽注射液”)历经十余年研发终于2016年12月底获得《新药证书》、《药品注册批件》和《药品 GMP 证书》,并已投产并上市销售;此外,其他新药研发成果超预期。

公开资料显示,贝那鲁肽注射液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最为明显的治疗作用是在不易发生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并且明显降低体重指标,改善血脂水平。年报披露,谊生泰已经取得糖尿病领域多位国家级和省级主任委员的大力支持。

截至2016年底,仁会生物营销人员超100人,并已完成贝那鲁肽注射液的产品定价工作,与全国31个省市的商业配送公司建立合作意向。2017年1季度已完成全部签约和发货,并于2017年2月实现销售,仁会生物从研发型企业向研发、生产和销售型企业转变。

成长中的生物技术企业往往面临四大考验:一是规模小,盈利能力弱;二是增长快,资金需求大;三是估值小,引资谈判地位弱;四是技术密集,人才需求迫切。仁会生物的案例,为中国创新药企业指出了一条资本市场路径。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为生物产业提供了一扇对接资本市场的大门,让更多的有潜力、有爆发性的生物企业有了接触资本市场的机会,让骨感的现实不断丰满起来。”仁会生物总经理左亚军表示。(编辑:李新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