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职称制度变革下的 “放”“管”平衡术

中国产经新闻

关注

  职称制度变革下的 “放”“管”平衡术

  本报记者 张毅报道

  历时30年的职称制度,正在面临大变革。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品德、能力和业绩三个方面,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具体而言,此次《意见》鲜明地指出了未来改革的五大亮点: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再统一要求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向基层一线倾斜,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学历、任职年限、论文要求。

  在以往的职称考试中,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论文质量均与工作职称相挂钩。在如此行政标准要求下,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论等僵化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人为此“苦不堪言”。

  由此,《意见》的出台可谓正当时,不仅为我国千万专业技术人才“减压减缚”,更体现了国家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决心和信心。

  但是我国职称制度由来已久,面对这“突来”的变革,难免会让人产生“一放就乱”的担忧。而取消所谓的“门槛”考试,以品德、能力等不易量化的指标进行人才评价,又该怎么规避作假情况?

  “一刀切”下的职称考核

  有人这么说:“学术水平再高,没有论文发表就评不上教授,明明工作内容与外语能力不挂钩,但只要没通过外语考试就评不上职称。”

  评职称,对于不少身在事业单位就职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它不仅与职位收入和晋升有关,更是评价在职人员水平能力的圭臬。

  我国的职称制度,从1986年开始实行,涉及到我国5500万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现行的职称制度共设置有关于科学研究、工程、农业、卫生、教师等29个职称系列。

  然而,职称的进阶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论文评定等“拦路虎”成了横亘在人们前面的难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技术人员和一线人员来说,外语 、论文等考核要求不尽合理,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饱受诟病。

  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科的张医师(应采访对象要求不具名)表示,无论什么科室的医生,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临床压力。门诊、会诊、病例讨论等都要花费大量时间。

  “想要评职称,就要再花时间搞科研、发表论文,哪有那么多精力?”张医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称,有些老资历的医生长年无法晋升,实际上跟专业技术没关系,主要是时间和精力跟不上,而且论文的发表要求也相当高。

  供职于北京某测绘事业单位的华先生(应采访对象要求不具名)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大吐苦水”。“以我目前的工作年限和业务水平,按理说应该拿到副高职称的评定了。但英语一直是软肋,连续两年都没有通过职称外语考试。本来年纪就大了,还要花费时间学习英语,确实很痛苦。”

  不仅如此,在江苏省社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何雨看来,唯学历、唯论文导向下的职称评定制度已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异化。论文造假、文凭造假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还形成了围绕着职称论文生产进行造假的产业链。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淘宝中输入关键字“职称论文”,“正规渠道,安全可靠”“发表不了,全额退款”“社内编辑,直接征稿”等字样相继引入眼帘,跳转出的相关页面有数百页之多,而代写、代发论文价格则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

  受访人士对记者评价称,这严重破坏了崇真务实的学术与科研氛围,实际为学术造假提供了温床。

  克服唯学历、唯资历、

  唯论文倾向

  长期以来,职称制度全国各地“一刀切”的评价机制使得各地进行职称评审时,强制和外语和计算机、论文挂钩,这对于人才的发展是不利的。

  “因为存在外语、论文等要求,导致基层部门、一线实践部门的人员长期评不上职称,这是不科学的。”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教授张效羽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中研普华研究员茹俊波也认为,经济发达与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不同,却采取同样的比例和标准管理,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与浪费。而且,以往的职称评定机制重视笔试,但笔试成绩并不能全面体现专业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工作创新能力。

  不过,如今《意见》出台,新的改革要求已明确,以往出现的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论等倾向将被大力调整。

  具体而言,《意见》中指出,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将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将交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

  同时《意见》改革了以往职称的评价标准,“对实践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教案、病历等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注重考查研究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茹俊波对《中国产经新闻》表示,《意见》的发布使得职称评定更科学,政策向基层倾斜,对在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以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等有了特殊政策。“最重要的还是克服了唯学历、唯资历及唯论文倾向。”

  何雨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评价称,总体来看,此次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内容设置也是符合发展趋势的。

  弹性化的职称评定机制,有利于激活实践型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能动性。职称评定人员范围的拓展,也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在各类创新创业组织与主体中自由流动。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兴的职业领域内增设职称的系列规定,也将助益新兴行业与职业的进一步成长。

  提防“一放就乱”

  在业内人士看来,《意见》的出台不仅惠及人民,更是政府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改革,也有人发出疑问,以往的职称制度“积习”已久,突然进行制度“松绑”,是否会出现“一放就乱”、弄虚作假者更甚的情况?怎么平衡 “放”和 “管”?

  “我觉得关于英语、计算机的门槛性的考试是应该存在的,但只能作为准入门槛而不能作为行业标准。职业能力的考核不该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改革后由用人单位定职称审核标准的做法是积极的。只是这个标准放开之后,如果没有把控好,可能就会变成没有标准。”网友“望楼23”如此表示。

  对此张效羽认为,《意见》是简政放权的好事,但不对外语、计算机进行要求,这样的“放”并不意味外语和计算机不重要,而是不再强制规定职称评审的内容。这是职称评审中,对各地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表现。

  何雨则称,“放管服”是当下简政放权的主要方向。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一放就乱”的问题。

  职称评定的“放权”,意味着在职称评定上,不再是过去的某一职能部门基于某一元化标准进行评价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以多样化主体以多元化标准进行职称评定。

  在某种程度上说,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确实会带来“混乱”的风险。

  但是这种“乱”,只要不违反职称评定道德、专业等方面的要求,恰恰还是社会活力的体现。

  因此,何雨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在进行“管”的时候,其考量重点应该放在相关评价是否违反社会公德、行业道德,职称评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否合格,是否对特定当事人存在选择性倾斜等方面。

  至于“门槛”考试取消后,如何规避因为更为灵活的评价机制而导致评价弄虚作假,比如:与评价领导关系好者更容易获得职称的现象,何雨建议称,应积极发挥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与举报功能。

  只要在职称评定中坚持彻底的公开、透明,把一切行为放置在阳光下,同时建立针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厉惩戒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内部监督,那么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就会变得困难。

  何雨表示,回顾此前的职称评定,之所以会使弄虚作假的情况盛行,就是因为缺乏畅通的监督与举报机制,以及高效而严厉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上的惩戒机制。

  因此,在未来的职称评审机制中,行政力量应发挥好为职称评审保驾护航的工作。即,作为中立第三方,提供反馈监督与执行惩戒功能,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弄虚作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代价。

  人社部副部长汤涛在回答记者问时也强调,将继续探索建立职称申报的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于那些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将一律撤销。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