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家新区增至12个:政策优惠不多着眼产城融合

第一财经日报

关注

林小昭 刘浪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这是中国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国第12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其设立和建设将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增长极,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

多位区域经济专家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分析,出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考量,未来国家级新区将有望继续增加。目前国家级新区已经没有太多政策优惠,而主要是着眼于产城融合,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区域增长极的引领作用。

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

此次获批的湘江新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包括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核心区域为岳麓区岳麓街道等15个街道、望城区喻家坡街道等8个街道以及宁乡县金洲镇,覆盖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面积490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8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70亿元,财政总收入167亿元,工业增加值2110亿元。

湖南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童中贤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出来之后,湘江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加快湘江新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增长极,引领和带动湖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更好更快发展,而且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都十分重要。

不过,当地有不少市民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对于湘江新区获批,目前只能持谨慎的乐观。这些市民包括了学者、公务员、商业界人士和媒体从业人员。

之所以有市民态度谨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前长沙市的“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试验区和先导区最终都夹杂了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圈地和卖地运动,曾让各界颇为失望。《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就“两型”产业布局采访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的市政府分管领导,但对方回避了产业“两型”的话题,大谈土地征收的“资源节约”,给记者算“把一个农民转为市民可以节约一百多平方米土地”的账。

目前湘江新区包含了原“两型”先导区的很大部分,但同时有新的区域被划入其中,这些新划入的区域,尚未整体开发。

不过,也有相关人士乐观分析,湘江新区从级别和架构上来看应该是高于之前的“先导区”,应该是由湖南省层面来整体管理和布局,因此可能不会再走此前长沙的老路。

本月初,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对本报分析,该地区科教力量和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包括装备制造、光电产业等产业都十分不错,将来有望打造成为沿海三大城市群之后中国又一个世界级制造业基地。

这其中,长沙的制造业基础已十分雄厚。从长沙的产业结构来看,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等产业主要是满足国内的需求,特别是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近年来,在国内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长沙的装备制造业也受益颇多,其间更孕育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企业。

新获批的湘江新区将继续发挥这些方面的优势。目前湘江新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医药、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

区域重要增长极

此次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的批复设立也意味着,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成立之后,全国国家级新区总数达到12个。

我国自1992年10月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以来,到2012年10月之前的20年之内,一共批复了6个国家级新区。近年来,各地掀起申报国家级新区的热潮。除了目前已经正式获批的12个国家级新区,还有不少城市提出要打造国家级新区,包括江西昌九新区、福州新区、武汉新区、郑州郑东新区、乌鲁木齐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等。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相比当年的深圳特区,目前的国家级新区政策含金量已经非常小,尤其是地方政府最为在意的财税政策优惠方面几乎没有。国家级新区和这两年获批的自贸区一样,都不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主要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自身的优势。

彭澎说,当年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比现在的新区大多了,但现在汕头、珠海的经济发展也很一般,甚至不如一些非特区的城市。因此国家级新区能否发展得好,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资源和配备,找准自身的定位。“就目前而言,国家级新区中,搞得比较好的就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两江新区,其他新区目前的成效仍比较有限。”

不过,即便如此,地方争建国家级新区表明这顶“帽子”仍有不少意义。彭澎说,地方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表明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定位、措施获得国家认可,“国家认同你是一个新的增长极,是国家比较看重的区域,这也是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做法。”

童中贤认为,当前国家级新区建设仍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中西部地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发挥产城融合作用,并且作为区域新增长极,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近年来,新区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着规划执行不严、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问题。

《意见》要求,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布局,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适度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功能稳定,推动新区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区域。

专家分析指出,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核心,逐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重点解决人的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切实实现“产城融合”。

《意见》也对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目标进行明确,要求新区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快于所在省(区、市)的总体水平,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规模,将新区打造成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进一步提升新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