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凯蒂:21世纪的全球贫富差距

经济观察报
侯思铭
43岁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一直对回到19世纪欧洲的贫富差距状况抱有警惕。很显然,在他看来,10%左右的人口掌握国家90%的财富,这不仅有悖于公平,更无异于给国家的经济发展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但让人担忧的是,皮凯蒂发现,我们今天距离19世纪的欧洲不平等状况,恐怕不是走得更远,而是更近了。
人类对贫富差距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世界文明史的源头,甚至可能早于货币的诞生,把时间轴拉近到19世纪,在诸如巴尔扎克等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里,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也贯穿着一个时代书写的主题。无论是文字还是数据,影像还是公式,过度分化的社会阶层与不平等现象都自有其表述,然而对于贫富差距是否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忍耐限度,每个人都将只能依靠已知的历史和经验作答。
皮凯蒂没有在他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就这个“限度”给出任何明确的标尺,正如上帝从不掷骰子,在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以及影响因素众多的情况下,对未来做出判断往往是不明智的。诚然,“历史会怎样演变取决于社会如何看待不平等,以及采取怎样的政策和制度去衡量与改变不平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皮凯蒂无疑是乐观的,即使这棵大树上布满虫窟,但他仍然相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基础设施与税收制度让不平等性的恶化早日悬崖勒马。
虽然皮凯蒂的身份是经济学者,但他更愿意将自己当做一名社会科学家。他不无遗憾地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科学已经对财富分配和社会阶级问题丧失了绝大部分兴趣。因此他试图通过这本书,重新将分配问题纳入到经济学的核心。“这应该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长远怎样发展,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增长时每个群体分配得到的收益比例应该固化。”而对作为新兴国家的中国来说,摆在眼前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让所有群体能从经济增长中分一杯羹”。在这个问题上,公开个人所得税数据,让信息更透明将不失为良策之一。一个人尽皆知的真理是:“不要体温计是不会让发热的人降温的。”
在著作的第四部分,皮凯蒂并没有逃避去对公共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既对全球累进制资本税做出了思考,同时坚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推动更进一步平等的主要力量都是知识和技能的扩散”。虽然这种做法为他招致了很多非议——有多少人爱这部著作,就有多少人恨它——但对不同意见的欢迎与接纳恰恰是皮凯蒂在每次演讲中都开诚布公的,“比起让你们接受我的意见,我更愿意你们在心中写出属于自己的第四部分。”
举报成功